岳耀的主页
1. 《哲学的重建》的写作目标
2. 哲学何以需要重建?应该重建在什么之上?
3. 现象与本质:本质真的“本质”吗?兼论什么是“真”
4. 为现象搭舞台:在多重世界理论下,所有现象都充分展现自足的真实性
5. 再论多重世界理论: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6. 对象化和抽象化:对现象的剥离和简并
7. 论抽象与逻辑在哲学中的地位,兼论认知发生顺序原则
岳耀的主页
哲学的重建
»
对《哲学的重建》的说明、补充和展望
English Version
对《哲学的重建》的说明、补充和展望
¶
1. 《哲学的重建》的写作目标
2. 哲学何以需要重建?应该重建在什么之上?
2.1. 自足的哲学不能建立在任何科学假设的基础之上
2.2. 路在何方?来自自然科学的启示
2.3. 现象才是衡量一切理论的准绳:任何理论,甚至逻辑本身的权威性都继承自现象
2.4. 哲学重建的目标
2.5. 哲学的重建应当以现象为基础:兼论如何彻底清除怀疑论
2.6. 小结
3. 现象与本质:本质真的“本质”吗?兼论什么是“真”
3.1. 论在现象中“真”的自足性,兼论什么是现象
3.2. 为什么说逻辑的“真”继承于现象的“真”,兼论逻辑是什么
3.3. 为什么说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真”同样继承于现象的“真”
3.4. “本质”是什么?现象和本质谁更“真”?
3.5. 逻辑是哲学讨论的最终标准吗?逻辑在讨论哲学问题时有没有局限性?
4. 为现象搭舞台:在多重世界理论下,所有现象都充分展现自足的真实性
4.1. 我们无法认识现象之外的东西
4.2. 单一世界观和等级世界观的局限:认知倾向诱导把我们去把现象分为真相和假相
4.3. 多重世界理论:让一切现象充分显现它们自足的真实性
4.4. 在多重世界中,所有现象都展现自足的真实性
5. 再论多重世界理论: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5.1. 先问“世界是什么”,再问“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5.2. 世界的本质不能是“冗余概念”
5.3. 世界作为一个概念模型,其定义具有任意性
5.4. 对世界模型的评判
5.5. 多重世界理论:给所有现象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
6. 对象化和抽象化:对现象的剥离和简并
6.1. 从现象到对象:认知对现象的第一步处理
6.2. 从对象到概念:以对象为基础的抽象化
6.3. 多重世界理论:重新明确概念的指向
7. 论抽象与逻辑在哲学中的地位,兼论认知发生顺序原则
7.1. 抽象化:建立严格哲学体系的基本方法
7.2. 解决假设的无可避免性和哲学的广泛性之间的冲突:层级假设法
7.3. 认知发生顺序原则:在哲学研究中对逻辑的进一步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