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关于经验世界的基本讨论

经验与认知不同:人类对所有事物的认识都离不开认知,但只有和感官和实践直接相关的认识才离不开经验。 诚然,任何概念的产生,从根本上来说,都不能脱离经验,但是,概念一旦产生, 就可以依照其自身的规律进行扩展(详见“泛化倾向公理”和“切分、组合与调整倾向公理“), 而不再受经验的约束。 比如我们从现实中产生了“马”和“翅膀”的概念,由“泛化倾向公理”,我们想象出了“天马”。 “天马”就可以作为一种思维中的对象,出现在童话里和幻想小说的世界里,而不必再受经验的束缚:用“经验世界里没有天马”去抨击“幻想小说中的天马”是可笑的。 此类的“想象概念”不仅仅出现在童话和小说中,也出现在现代数学中:那里有很多的对象并没有经验世界里的对应物。 甚至物理世界也是一个与经验世界非常不同的世界:它建造数学模型来逼近经验世界中的事件,不仅可以解释经验世界,而且可以推测过去,预知未来。 要知道“未来”在时间达到那个时间点前,从来就不属于经验世界;人类文明起源之前的时代,显然也不属于经验世界,比如我们从物理规律推测出的那个恐龙称霸的侏罗纪,又有谁对其有过任何直接经验呢?

但经验世界,依然是我们关注的最主要的世界。 它不仅仅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也为思维提供了一个“实验室”:经验的客观性不停地对思维的结论进行“拷问”,这使得思维可以摆脱幼稚而变得成熟起来。 在哲学里,我们要进一步问:经验究竟是什么,以及经验本身是如何可能的。

1、人之所有能认识经验,是因为人体本身有“可以认识经验”的结构。

人作为一个“系统”,能认识经验世界,不仅仅因为他受到了“外部刺激信号”,同时也因为人的“硬件”(人体的结构和功能,特别是感受器、神经和大脑)可以进行很多操作,包括处理信号、产生有意义的信息、存储信息等等。

这就好像计算机之所以可以工作,不仅仅是因为外部刺激:包括给计算机装上操作系统和其他软件,并给计算机发出指令来让它完成用户想要它完成的工作。 事实上,更根本的原因是,计算机本身的硬件决定了,它可以被装上操作系统和软件以理解用户的指令。 归根结底,一切都被翻译成了计算机可以理解的机器语言,而这种语言直接和计算机的硬件结构相对应。 只要我们想一想,为什么计算机能被装上操作系统而石头不能被装上操作系统,这就是显而易见的。

人脑也一样,不管客观世界是什么样,它最终被意识理解时,都被“翻译”成了意识所能理解的语言:比如“对象”和“事件”。 人脑的“硬件”,正对应了康德所说的“先验”:人的任何知识不能早于经验,但是人脑本身的构造却是人可以认识任何经验的根本原因,任何的认识都要符合意识本身的性质。 或者说,被认识对象的任何信息,都要被转换一种可被意识理解的形式,而所有可能的形式,就构成了意识在输入方面的“指令集”。

2、经验世界中的很多“不变性”,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它提供了可能。

比如,大部分固体在常温下长度的变化,对日常生活而言,基本可以忽略。 这样,人们才有可能造出尺子,去测量固体的长度,因为尺子和被测物体的长度,基本都是固定的。 通过测量,人们可以得出物理量,进而去研究物理量之间的规律。 但我们仍然不能否定,那个充满很多“不变量”的经验世界,对我们的测量提供了很多启发。 试想,如果不是这样,世界上所有物体的形状都如肥皂泡一样变幻莫测,那想要提出一套客观的测量方法,就极为困难。

3、我们和经验世界的交互方式有两种:要么是体验和参与,要么是观察、测量和进行模型化的研究。

各种自然科学,归根结底,都是对感官世界的一种模型化研究。 仪器测量,从本质上来说也是感官世界的一部分:最终的测量结果还是需要传递给人的感觉:最常见的是视觉。 在进行模型化研究时,我们是在一套基础的、关于经验世界的理论假设上构建模型,并用实验来检测这个模型的计算结果是否与经验世界中的事实相符合。 如果不符合,我们则改进理论假设,来获得更好的模型。

4、关于经验世界本身的任何抽象理论,都建立在“经验规律”的基础上:所有的“经验规律”严格来说都只是大概率为真的假设。

经验规律,既然称之为规律,表述的就是概念(抽象对象)之间的关系,或者抽象对象的量之间的关系。 这是因为涉及给定具体对象的命题,都不具有规律所要求的普适性,因此必然不是规律。 所以经验规律(比如物理定律)不是别的,而是概念世界中用来刻画感官世界的规律。

  • 以物理规律为例:

    • 测量把“感官世界中对象的性质”和“数学世界中的量”联系了起来。

    • 物理规律本身规定了不同的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归根结底,它是数学世界中的规律。

    • 有了物理规律来定义量之间的关系,有了测量来给量赋予具体值,我们就可以进行数学推演。

    • 实验的目是检测使用物理定律进行的数学推演结果是否与实验测量结果相符:在这里我们再一次使用“测量”这个工具来联系“感官世界”和“数学世界”。

经验规律之所以为可以成为规律,是因为它经受住了很多次实验的检验,或者说因为它通过了“假设检验”,所以我们认为它极大概率为真。

5、在经验规律之上建构理论时,人们则可以自由使用人类思维的各种倾向来探索各种可能性,只是最终有效与否的标准是观察和实验。

经验规律从根本上来讲,是概念世界里的规律:它只是“模拟和预测”感官世界中的对象和事件。 另外,经验规律既然是规律,它所处的概念世界中,就必须要加上“逻辑性”和“精确性”的要求。 这样,我们就可以使用与这个概念世界相容的任何结构对其进行的推理:这是因为如果我们不能这样做,那么要么这个概念世界不是“逻辑的”和“精确的”,要么这个结构与这个世界并不相容。 所以,如果推理结果与观测不符,要么是推理过程有问题,要么是“经验规律”不正确或不足够精确,要么是观测本身有错误或不精确。 因此,只要我们仔细地检查推理的逻辑并使用先进的测量技术进行仔细的实验,我们就可以验证“经验规律”是否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