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如何看待并反驳“不要太把科学当回事,也有很多东西是科学解释不了的”的言论?

这个问题比较大,我打算从两个方面来谈。首先概括一下。

  • 科学确实不是什么都能解释,但我们要知道哪些问题在科学上有定论,哪些问题现在科学还不能完美地解释,哪些问题科学从根本上无法解释。如果对于一个问题,我们能通过科学得到确定结论,那么还去依赖科学之外、不那么精确的方法,就是不智的。

  • 并不是对于所有事情 ,科学解释都是最终标准。对于客观的事,比如自然现象,科学方法是我们迄今为止找到的最有效的方法,科学解释也应该成为我们目前的最高标准。但对于主观感受,比如什么样的食物好吃,什么样的音乐好听,科学虽然也可以研究,但科学结论永远不能凌驾于主观感受之上。

还有一点要说一下。并不是一个理论什么都能解释,我们就一定会把它当回事儿。比如,“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神安排好的”,这个理论就能解释一切问题,因为一切事物,不管是符合逻辑也罢,不符合逻辑也罢,都是神的安排,连它符合逻辑或不符合逻辑都是神的安排。可我们并不会把这个“可以解释一切东西的理论”当回事儿:我们也无法说它是一定错的,但是这个理论就是极其不符合我们的认识品味。

你也还可以问一下他:要是有一套能解释所有东西,但是极端复杂的理论,你就愿意去当回事儿地学吗?

10.1. 科学能解释什么,以及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应该相信科学

科学从来都没说自己什么都能解释。科学定律总是说,在什么什么情况下,一个结论是成立的。如果一个科学结论既被众多实验所验证,又符合理论,已经成为公认的结论,那么它虽然不能“解释所有东西”,但它至少在它适用的范围内,是具有极高可信度的。明智的做法是接受它,除非你真能找到它的漏洞,令人信服地驳倒它(通常是找到它不适用的特例,然后我们就需要给以前的结论加上更强的限制使得它仍然有效)。如果你既不能驳倒它,又选择不相信它,那吃亏的是你自己,因为一个人即使有再高的天赋,再好的直觉,他对一件事的猜测正确率能达到百分之八九十就非常不错了,而正确使用科学方法得到结论的可信度则逼近100%,在实际应用中甚至可以被认为就是100%。因此,在我们无法得出确切结论的时候,我们尽可以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但之后要对它们进行客观的评判),但如果我们不需要费太多力气和资源(相对于成果的价值而言)就可以得到确切结论,比如通过不是很复杂的科学计算和科学实验,那我们再选择去更相信那些相对而言不那么可信的方法,就只能说是愚蠢了。

所以,我们生活在这个年代,很重要的素质就是能分清什么是科学可以解决的,什么是科学尚不可以解决的:

  • 在科学可以解决的范围内,要分清哪些是科学已经完美解决的,哪些是现有科学解释或科学方法还有待完善的(比如实验结果和理论预测在有些情况下还不能很好地吻合,比如一个问题虽然在理论上是可以求解的,但是耗费的计算资源对于解决那个问题是不切实际的,例如用现有方法去暴力破解一些用目前还算先进的密码体系得到的密码)。

  • 在科学尚不可以解决的范围内,要分清哪些是科学从根本来说就没有能力解决的(比如逻辑的合理性、数学的合理性和科学本身的合理性),哪些是虽然科学现在还没有解决,但在未来我们可以期待科学去解决的(比如对所有常见生物的基因进行测序),哪些是我们也不知道今后科学能不能解决的(比如能不能消除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间的矛盾而建立万有理论)。

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我们可以通过科学完美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很多以前看起来不可能的计算,早已不再是什么难事。使用纯理论推导难以解决的问题,如今在具体问题中,也可以通过数值计算来解决。当然,我们而对一个复杂系统,比如大脑和股市,比如混沌系统,可能仍然难以抓住它的所有细节,也难以精确计算,所以我们仍然需要一些在严格科学之外的思维方法,比如辅助以经验或直觉推测哪些是主要因素来得到简化的,容易计算的模型。这种模型虽然也被算是科学的结果,但不再像原始的科学模型那么可信。还有一些结论尚未被公认,比如有人研究过它,但实验还没有被重复足够多次,或者做过的实验没有覆盖足够广泛的情况,等等。如果通过这些尚未被完全验证的少数情况,来泛化得到一个普遍结论,那么那个普遍结论严格来讲只能算是一个猜想,虽然在很多领域人们不这样称呼它。这种猜想的可信度当然也远不如已经被广泛承认的科学事实。

10.2. 对于哪些问题,科学解释并没有权威

虽然运用理性的方法可以研究很多问题,但在不同的问题里,理性的地位并不相同。 在逻辑和数学里,理性有绝对的权威。 在自然科学里,它的权威就不绝对了:和它平分权威的是实验和观测。 在其他很多情况中,它甚至没有权威。 比如一个人可以运用理性进行思考:我为什么喜欢吃苹果? 他可以说,因为它是甜的。 他可以进一步问:那梨子也是甜的,我为什么不喜欢吃? 然后他可以进一步加入苹果的其他性质。 但不管如何,在“喜欢吃苹果”这个问题上,味觉(广义的,包括嗅觉以及大脑的综合功能)是第一位的,理性只能在其之下。 它虽然可以附会出很多理由,但那都是第二位的。 这并不是说明它不重要:通过他们对味道的研究,人们可以创造出更多花样的菜式。 但最终那个菜到底好不好吃,还是味觉说得算。一个有天赋的厨师完全可以凭经验和直觉创造出一道美味的新菜,但要是非要让他从科学上来解释这道菜为什么好吃,否则就不承认它好吃,那就是可笑的。

相似的,在艺术中也没有逻辑和数学里那种不可以打破的规律:不可打破的只有审美。 在艺术的发展中,很多在以前的理论中禁止的东西,在之后新的风格中却没有任何问题;那教条甚至也无法约束当时的一切艺术实践,因为那教条的意思一般只能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是不好的,从而帮初学者来避免一些明显的问题。审美虽然不可以被打破,但审美品味可以发展。 这就像,小孩子生下来就喜欢吃甜的;成人的口味更为复杂,他们可能会喜欢吃麻的、辣的和苦的:但他们不会否认甜的是好吃的,只是单纯的甜味缺乏层次和复杂性,所以这是口味的发展而不是打破在所有的口味。 与此类似的,20世纪的先锋艺术也是一种“获得性的品味”(acquired taste),比如一个有真正音乐品味的人,不会因为喜欢上了勋伯格和梅西安的现代古典音乐,就去说之前的音乐都是不美的。

科学同样无法解释科学本身为什么是合理的。科学事实上远非观察和实验那么简单,否则这么多文明发展了几千年,现代科学技术怎么就只出现在近代欧洲了呢?比如,自然科学的理论部分是依托于数学的。但数学是从哪里来的呢?自然规律凭什么可以被用数学公式来描述?数学规律凭什么可以用于自然科学的推导?数学推导为什么不引入误差(虽然它可以放大或缩小已有误差)?如果数学推导在每步都引入额外的误差,那经过很多步推导之后,结论就会变得非常不可信,进而用几个定律来解释所有相关现象的理论物理学就会崩溃。自然科学同样是建立在逻辑的基础之上的。那逻辑是什么呢?我们凭什么可以把逻辑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呢?这些科学的根基,都不是科学可以解释的问题,因为任何基于科学的解释都将是循环论证,而循环论证又不符合科学本身的要求。事实上,如果把数学和逻辑都抽离,那科学是一步也无法迈出的。

10.3. 如何反驳

  1. 一只有九条命的猫,有一天病了,本来想找医生,后来一想,“医生也不懂所有的东西,不要太把医生当回事”,就按自己的想法给自己治,结果把自己治死了。

  2. 在第二世里,它又病了,打算去找医生。结果有一个人来劝它,说“医生也不懂所有的东西,不要太把医生当回事”。然后这只猫听了那个人的外行意见,病死了。

  3. 在第三世里,这只猫又病了。这次又来了一个人,劝它说“医生也不懂所有的东西,不要太把医生当回事”。但这次猫不相信这个人了。结果这个人又找了两个对这个病和他看法一样的外行人,和猫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结果猫听了他们的意见,又病死了。

  4. 在第四世里,这只猫再次病了,又有一帮人来说“医生也不懂所有的东西,不要太把医生当回事”,但这次猫想听听不同的意见。猫发现有几个人对这个病的看法和自己一样,就愈发觉得自己是对的,就按自己的想法去治,结果它又病死了。

  5. 在第五世里,它又病了,这次来了一堆人,说“医生也不懂所有的东西,不要太把医生当回事”,还是人多力量大,民主是个好东西。结果他们把所有治疗方案都汇总起来,然后投票决定猫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治疗。结果它又被治死了。

  6. 在第六世里,它又病了。这次虽然还有很多人来说“医生也不懂所有的东西,不要太把医生当回事”,它还是决定去看看医生。结果医生很容易就把病治好了。猫在这一世里也活了很久。

  7. ……

  8. ……

  9. 在第九世里,它同样活了很久。在它要耗尽这九条命时,它想,它最大的失误就是听信“医生也不懂所有的东西,不要太把医生当回事”,否则它还可以多活很久,而它最大的庆幸就是想明白了“医生虽然不懂所有的东西,但他懂得治病,而这对一个病人来说是最重要的”。

后记:这只猫最后想明白的东西,很多人还没想明白,于是世界上有了不相信福奇的懂王,以及不相信科学却相信懂王的一部分美国人。至于结果如何,大家现在都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