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 应该以结果和收获来评价学习效果吗?

本人学习很努力,但是结果不好,所以想找找解决办法。优秀的人是不是会在做了一件事后检查自己的效果? 如果我花时间学习后却讲不出来自己收获了啥,那我的学习是不是就是无效的?我好像老以”没事,你读过的书或付出的努力会悄悄的回报你”这种思想来自我安慰。

这个问题比它看上去要复杂得多,不能用简单的“是”或“不是”来回答,而是要分情况讨论。

  • 对于有些学习来说,学习目的是十分明确的,评价标准也是显而易见的。像背课文和背单词就是这类学习。对于这类学习,我们当然要用结果或收获来评价学习效果。如果用 A 方法,你可以五分钟背下来 20 个单词,用 B 方法只能背下来 5 个单词,那就这 5 分钟而言,当然是 A 方法好。然而,你真正的学习目标不仅仅是“5 分钟能背下来多少个单词”,而是还要评估这些短时间背下来的单词会不会被很快忘掉。这样,它们还要与复习策略配合使用,来形成一套更宏观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这里只能说 A 方法对于“把单词背下来”这个任务来说,效果比 B 方法好,而不能迷信 A 方法同时对学习词汇的其他方面也好(如果适用),比如理解单词的各种词义、和其他单词的搭配、适用的使用场景等等。要明确 A 方法在其他方面到底好不好,就必须要进行进一步的验证。

  • 对于有些学习的效果,学生并没有能力去独立评判:这正是学生为什么需要老师的原因之一。当一个人对一门学科、一项技能等东西缺乏足够的了解时,他的评判一般来说是短视的。这个时候,如果他过度相信自己的评判,那么这对他经常是有害的。比如一个人刚学游泳,按他自己的评判,评价标准大概就是“只要能浮起来并可以往前游”:这在开始时不能说是完全无益的,但要是一直以这个为目标,那最终很可能就练就了一套“狗刨”的本事:他很容易在一条“分支”上进行不断地优化,陷入了局部最优解而根本找不到全局最优解。有个好老师就不同了:他知道很多你不知道的东西,他看得比你更远,可以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评判你的进步。这时,如果学生总有“我自己发明这套方法也不比你那个差”之类的想法,那么他就很可能自己限制了自己的发展,走不远的:学生自己发明的方法,可能在这个阶段效果不错,甚至比正规的方法短期效果还要好,但这一般会对长期发展造成阻碍,形成一些很难改的坏习惯。因此,一个人在不充分了解一个领域之前,千万不能盲目自大,也不能过度依赖自己的评判:以当代社会的发展程度来说,一个人觉得靠自己的一点小聪明就能挑战几百甚至几千年来人类的积累,是极为不智的。

  • 有些学习的效果,既不能被目前的你评判,也不能被你的老师评判。这些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让你学会,而是帮助你进行创造。以后你能进行什么样的创造,是现在的你和你的老师都无法预估的。但如果你不仅仅满足于学会已有的知识,那么这一块儿就是不能忽视的。掌握一些你的同行所不知道的知识,既有可能给你启发,又可能成为一种出奇制胜的工具。而要达到这种效果,就要靠平时的积累。知识在大脑里,存储的时候越长,被思考得越多,就会像美酒一样变得越来越甘醇:你会越来越理解它的实质而不仅仅被它的外表(比如具体的呈现方法)所迷惑。所以,现学现用是很难达到上面说到的效果的。

现代科学的发展,给我们的一个启示就是:对于已经被证明(大概率)为真的东西,接受它,除非你真能用令人信服的方法反驳它。否则,你虽然可以用另一种方式,一种你更喜欢、更能接受的方式去叙述它,但不能去否认它本身。对待自己做的事情也是一样,如果你可以客观地评判它,那你就要相信你的客观评判而不是主观好恶。但你首先必须确保“客观”:我们通过实证,只评判了一种方法在用于一种或几种活动上的有效性,而千万不能想当然地把这种有效性泛化到其他活动中去。

但同时,对于我们所无法证明的东西,我们就不应该去轻信任何一种“意见”,而应该保持一个开放的态度。当然我们可以去参考其他意见去形成自己的意见,进而决定自己做什么。这事实上就更考验一个人的“判断力”。要把这点做好当然很难:但在这里你才真正形成了自己的价值,一种区别于其他学习者的价值,在知识和思想上形成了“我”。对此,我只能建议:做你自己,但不要用目前自己的意见(无法证明的东西)去过度限制未来的自己;从你想成为的人的经历和成就中获取一些想法去提升你自己的眼界和高度,去看看未来的自己能做出什么成就吧。